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物资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民用木材水泥放开经营和加强重要生产资料市场管理的试行意见》的批复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2 03:13:42  浏览:995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物资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民用木材水泥放开经营和加强重要生产资料市场管理的试行意见》的批复

物资部 国家工商局


物资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民用木材水泥放开经营和加强重要生产资料市场管理的试行意见》的批复
物资部、国家工商局


批复
南通市人民政府:
你市关于《上报〈关于民用木材水泥放开经营和加强重要生产资料市场管理的试行意见〉的请示》(通政发〔1992〕42号)收悉。原则同意你们的意见,有关管理措施,可在试点工作中根据改革开放精神和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
特此批复。
附件: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民用木材水泥放开经营和加强重要生产资料市场管理的试行意见

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民用木材水泥放开经营和加强重要生产资料市场管理的试行意见
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加强重要生产资料流通管理并组织试点的指示精神,物资部等国务院九部门联合调查试点组确定在我市进行民用木材、水泥放开经营和加强重要生产资料管理的试点。现对试点工作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在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形成一个以国营物资企业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互为补充、互有竞争的流通格局,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市场的管理,应立足于有利于发展经济、搞活流通、方便生活,贯彻“大的管住、小的放开,批发管住、
零售放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管住、其他的放开”的原则,一方面进一步管好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资料,一方面放开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物资的经营。从我市市情出发,拟首先放开民用木材和民用水泥的经营。
二、民用木材、水泥放开经营的品种范围,为木材、水泥中的城乡群众个人消费部分。民用木材、水泥放开经营后,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及村街办、校办企业,经批准均可从事上述品种的零售业务;经批准经营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目前限于销售小水泥和集体、个体林木承包者
生产的产品,或者从国营物资经销单位进货。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所需的木材、水泥,仍应向全民、集体物资经营单位购买。
三、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及村街办、校办企业申请经营木材、水泥,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注册资金,有相应的场地、设施,有掌握基本商品专业知识的经营人员。申请者须持金融部门资金存储证明、经营场地设施证明材料,个人申请还须持本人身份证及所在地政府(乡、镇及街办)
审核出具的证明材料等,到市、县(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领取或更换执照,并到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到物价部门办理订价资格手续后,在批准的或指定的地点经营。为方便申请者,上述部门可建立定期会办制度。
经营木材户应接受木材检尺培训,取得有权单位颁发的检尺资格证书后,方可自行检尺;无检尺资格证书的均由所在木材交易市场代为检尺。
四、积极培育和建设木材、水泥交易市场。根据两个品种的不同经营特点,实行集中办场与分散经营相结合各有侧重的办法,由市、县(市)生产资料市场管理领导小组按照经济区域坚持成熟一个建设一个,规划和建设相应的交易市场。对现有的木材市场,应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管理。


外地来本市的木材、水泥经营户,应进入指定场所交易。
鼓励国营木材、水泥经营单位进入交易市场。可以为个体、私营经营户批发货源,组织联购分销,提供供求价格信息、商品知识服务,并直接对用户销售。对上述进场单位在收费上应予优惠。
五、加强对重要生产资料市场的管理,规范经营行为。上半年,组织一次生产资料经营资格审查,其中四十一种重要生产资料经营资格的审查工作,在六月底告一段落。在清理、审查过程中,要重点处理好无证经营与假集体、假国营问题。对无证经营者应予以取缔,其中具备经营条件
、要求继续经营的,可在按照工商、税务有关法规处理后,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对假集体、假国营户,应恢复其原性质,追缴偷、漏税款和应收费,其中不具备经营条件的,应予吊销营业执照。
所有经营单位必须依法经营、文明经商,做到亮证经营,明码标价,服从管理,按章纳税。在购销活动中,不得行贿受贿、给个人佣金回扣、抬高价格、短斤少两、以次充好、欺行霸市,一经发现应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要加强燃料、原材料及设备的采购管理,严肃查处个人牟取回扣、佣金等非法收入的行为。在今年适当时候,由市、县(市)监察部门牵头,在县以上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中组织一次燃料、原材料、设备采购行为的检查,重点单位由市、县(市)审计部
门组织专项审计。
六、加强对生产资料市场的组织领导。市、县(市)生产资料市场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生产资料市场的建设、管理工作。为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人员由物资、工商部门为主组成,税务、物价等部门要明确专人定期联系,协同行动。市、县(
市)物资、工商、税务、物价等部门,应在市场规划、经营资格审查、市场行为监管、财务监督、税务征管、价格管理等方面各司其职,并切实加强自身的队伍建设,为促进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1992年5月12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北京市高等教育局、北京市财政局关于转发国家教育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奖学金制度试行办法〉的通知》的通知

北京市高教局 市财政局


北京市高等教育局、北京市财政局关于转发国家教育委员会、财政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奖学金制度试行办法〉的通知》的通知
北京市高教局 市财政局



市属各高校及局直属单位:
现将国家教委、财政部教财(1991)98号《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奖学金制度试行办法〉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市属高校中如有结合内部管理改革,采取把发放研究生奖学金同他们兼职工作的报酬结合的办法,请将实施办法报市高教局、财政局备案。

附件:国家教育委员会 财政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奖学金制度试行办法》的通知(教财〔1991〕9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教委、高教(教育)厅(局)、财政厅(局),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司(局)、财务司(局):
为了鼓励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在校期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经研究决定,将发放研究生生活补助费的办法,改为试行研究生奖学金制度。现将《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奖学金制度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现就有关问题通
知如下:
一、普通高等学校的研究生,均按《试行办法》的规定发放奖学金,同时享受学校所在地政府规定的粮、油、副食品价格补贴。入学前为国家正式职工的研究生,不再享受原单位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等待遇。
二、已在校学习的国家正式职工考取的研究生,原享受的生活补助费高于《试行办法》规定的奖学金标准的,可保留其高出部分。
三、为适应高等学校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的需要,增强研究生实际工作能力,发挥研究生在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试行把发放研究生奖学金同他们兼任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的报酬结合起来的办法。试行这一办法的学校,应将实施办法报国家教委、
财政部备案。
四、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的研究生待遇,如另有合同或协议确定不由学校负责的,则按合同或协议及有关规定执行。非脱产的在职研究生不执行《试行办法》。
五、《试行办法》自1992年1月1日起执行,国家教委、财政部(85)教计字180号文件同时废止。

附: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奖学金制度试行办法
为了鼓励普通高等学校研究生在校期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国家设立研究生奖学金。
研究生奖学金,分为普通奖学金和优秀奖学金。
一、享受奖学金的条件
凡是具备以下基本条件的研究生,均可享受普通奖学金:
(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遵守学生守则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
(三)勤奋学习,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各门课程学习成绩合格。
在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成绩突出的研究生,除享受普通奖学金外,还可享受优秀奖学金。
二、普通奖学金标准
(一)博士研究生
1.入学前没有参加过实际工作的(指应届毕业生及其他非在职人员,下同),每生每月90元。
2.入学前为国家正式职工的,大学毕业后,参加实际工作累计时间满二年以上者,每生每月100元;大学毕业后,参加实际工作累计时间满四年以上者,每生每月110元。
(二)硕士研究生
1.入学前没有参加实际工作的,每生每月70元。
2.入学前为国家正式职工的,大学毕业后,参加实际工作累计时间满二年以上者,每生每月80元;大学毕业后,参加实际工作累计时间满四年以上者,每生每月90元。
三、优秀奖学金标准、评定比例和发放办法
(一)博士研究生:每生200元,评定比例不超过15%。
(二)硕士研究生:每生150元,评定比例不超过10%。
优秀奖学金在每学年末评定,一次发给。
四、其他有关问题
(一)学习期间书籍补助费标准,博士生每生每年100元,硕士生每生每年60元。
(二)为了解决研究生本人学习期间生活上的特殊困难,按每生每月2元的标准编列预算,由学校集中掌握,用于对研究生的临时生活困难补助。



1992年3月10日

国务院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通知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通知
国务院


近几年,一些部门和地区纷纷向农民摊派、收费和集资,使农民负担日益加重。不少地方农民人均负担的增长,超过了人均纯收入的增长,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严重挫伤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如此发展下去,必将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安定。对此,各
级人民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把减轻农民负担问题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作为当前治理整顿、加强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抓好。为此,特作如下通知:
一、进一步明确农民合理负担的项目和使用范围。农民除按税法向国家缴纳税金外,向乡村集体上交提留和统筹费,承担一部分义务工,是应尽的义务,要教育农民积极完成。但是,应坚持取之有度、用之合理的原则,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对农民合
理负担的项目和使用范围再作如下明确:
(一)村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收取集体提留(包括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数量及用途要由其成员民主商定。每年可按不同年景,作适当调整。公积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兴办集体企业等。公益金用于“五保户”供养和对特别困难户的补助以
及其他集体福利事业支出。管理费用于干部报酬和管理开支,要严格控制数量,规定用途。
(二)农民负担的乡(包括镇,下同)统筹费,要坚持定项限额原则,由乡统筹安排用于乡村两级的办学、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交通等民办公助事业。要按项目入帐,专款专用。每年可对分配、用途进行调整,但要经过民主商定。
(三)农村义务工主要用于植树造林、防汛抢险、公路建勤、修缮校舍等。农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劳动积累工,不属于义务工,应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执行。
二、明确规定农民负担的比例。以乡为单位,人均集体提留和统筹费,一般应控制在上一年人均纯收入的5%以内。经济条件好的,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提取比例可适当高一些。乡村两级办学经费应包括在内,按《国务院关于筹措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的通知》执行。农村义务工,每个
农村劳力每年平均负担五至十个标准工;有条件的地方,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可适当增加。
三、改进农民负担的提取办法。集体提留,主要按经济收入分摊,也可按土地亩数或劳力分摊。乡统筹费,可按不同产业负担。集体提留和统筹费,全年统算统收,严禁在农民交售农副产品时借机扣取。农村义务工,以出劳为主,一般不以资代劳;不能出劳者,经村农业集体经济组织
或村民委员会批准,可以资代劳。出工多少,应按劳力分摊;对因病或其他原因不能承担义务工的劳力,由村民代表会议评议,可给予减免照顾。
四、实行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集体提留,由村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提出预算方案,经村民或其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报乡人民政府备案。乡统筹费,由乡人民政府编制预算方案,报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报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农村工作部门备案。每年年底,乡人
民政府要向乡人民代表大会报告集体提留和统筹费使用情况,并向村民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五、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农村工作部门负责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工作,必须认真履行职责,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会同有关部门审核有关文件,监督检查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参与有关纠纷案件的处理等。本通知下发后,未经县级以上农业
行政主管部门或农村工作部门审核、同级人民政府批准,任何部门不得自行下文向农民收取各种费用,以及巧立名目集资、摊派、募捐、赞助等。
六、及时查处违反本通知的行为。除第一条、第二条规定的项目及其提取比例外,其他项目原则上应予取消,超过规定提取比例的应降下来。未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新增的统筹费项目和其他收费,基层组织和农户有权拒绝执行。对控告、检举、揭发和抵制不合理负担的单位和个人进行
打击报复的,应依法处理。应严格执行国家物价局、财政部《关于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的通知》。对有禁不止,继续摊派和乱收费、乱罚款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规定严格的惩处办法。本通知下发后,向农民收取的不合理款项,应坚决退还。
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减轻农民负担。要继续鼓励支持乡村集体企事业的发展。在稳定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集体可适当保留或增加一部分机动田地、水面、山地,巩固和发展集体农牧综合场、林场、茶场、果园等。要尽量用集体经营增加的收入和乡村企业上交的税
后利润,兴办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逐年减少乡村干部的工资来自农民提留的比例。同时,要下决心精简乡村由集体负担的脱产和半脱产人员。
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通知的规定,制定减轻农民负担的具体办法。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在1990年6月底以前,对过去下发的有关文件进行清理,提出处理意见报农业部审核,由农业部汇总报国务院审定。凡不符合国务院有关规定的,应
坚决停止执行。今后,国务院各部门未经农业部审核、国务院批准,不得下发涉及农民负担的文件。今年各地要组织力量,对农民负担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和整顿。今后,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农村工作部门每年要检查一次农民负担情况,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
本通知要向农民公布,广为宣传,做到家喻户晓。



1990年2月3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