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白山市曲家营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5 13:53:32  浏览:976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白山市曲家营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

吉林省白山市人民政府


第4号


《白山市曲家营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已经2009年12月2日市政府第1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市 长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白山市曲家营水库
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白山市城区饮用水水源保护,确保人民群众生活饮用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曲家营水库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和管理。
曲家营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以下简称:水源保护区)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水源保护区实行统一规划、各司其职、优先保护、严控污染、保证水质的保护管理工作原则。
第四条 水源保护区所在地的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曲家营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水源保护区的投入、补偿机制,扶持清洁、高效产业,改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第五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水源保护区内的水资源监督管理和协调工作;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水源保护区内的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
市规划、卫生、建设、国土资源、林业、农业、公安等有关部门和水源保护区所在地的区、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饮用水水源的保护工作。
第六条 对在保护饮用水水源过程中作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水源保护区的划分与保护

第七条 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城镇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第一批)的通知》,曲家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
一级保护区面积为17.6平方公里。包括高程587.2米库区范围,坝下1300米及其两侧向外延伸至分水岭。
二级保护区面积为176平方公里。包括高程587.2米库尾至红土崖镇的四道岔村及两侧向外延伸至分水岭,河长16.5公里;珠宝沟河库尾至珠宝沟村及两侧向外延伸至分水岭,珠宝沟河长4公里。
准保护区面积为71.4平方公里。包括二级保护区以外的汇水面积,其界限为上至红土崖镇四道岔村的白山通化分界线,西至大通沟、车道岭,西南至横道村岭,东至红土崖镇大镜沟村八三线公路,南至老岭山脉分水岭的陆域范围及其河流。
第八条 水源保护区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均须遵守水源保护的下列规定:
  (一)禁止毁林开荒等一切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
  (二)禁止向水源地倾倒工业废渣、生产生活垃圾、粪便及其它废弃物;禁止建设生产生活垃圾、粪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堆(存)放场所;
  (三)禁止运输有毒有害物质、油类、粪便的车辆进入保护区;
(四)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得滥用化肥,不得从事毒鱼、炸鱼、电鱼活动;
(五)禁止利用渗坑、渗井、裂隙、溶洞等排放污水和其它有害废弃物;
  (六)禁止利用透水层孔隙、裂隙、溶洞及废弃矿坑储存石油、天然气、放射性物质、有害化工原料、农药等;
  (七)禁止设置排污口;
(八)禁止其他污染水源的活动。
第九条 在一级保护区范围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市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二)禁止设置油库;
(三)禁止从事种植和放养畜禽活动;
(四)禁止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活动;
(五)禁止建立墓地;
(六)禁止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
第十条 在二级保护区范围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禁止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市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二)禁止设置生产生活垃圾、粪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废弃物、矿产品、化工原料、矿物油类堆(存)放场所;
(三)禁止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

第三章 水源保护区的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 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设置不同颜色的界桩予以标识。其中:一级保护区域界线上设置红色界桩,二级保护区域界线上设置黄色界桩,在准保护区域界线上设置黑色界桩。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界桩标识,规范生产、生活行为,遵守水源保护的相关规定。禁止非法移动和破坏界桩。
第十二条 水源保护部门应当按照水域功能、水质标准和防护要求,对进入水源保护区的外来人员及车辆实行有效控制。
第十三条 在水源保护区内实行封山育林、发展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增强森林植被涵养水源功能,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四条 在水源保护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应用清洁、高效生产技术,不使用高污染、高残留的化肥、农药。
第十五条 建立水源保护行政执法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乡镇、区人民政府和市直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研究部署水源保护重点工作和重点行政执法任务,通报水源保护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和行政执法情况,协调相关工作的开展。
与水源保护相关的市直各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将曲家营水库水源保护工作作为重要的行政执法工作任务予以组织和安排,切实履行行政职责。
曲家营水库水源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加大日常管理巡查力度,发现行政违法案件,应及时向市直有关行政执法部门移送。案件办结后,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向水源保护管理机构通报情况。
第十六条 遇有突发性事件或其他情况造成或可能造成水源水质严重污染,威胁供水安全等紧急情况时,事故责任者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污染并向水源保护管理机构和当地人民政府报告情况。相关机构应当立即调查核实情况并向市政府报告,需要启动应急预案的,由市政府组织区、镇人民政府和城市供水、卫生防疫、环境保护等部门及水源保护管理机构进行应急处理,必要时经市政府批准后采取强制性措施以减轻损失。
第十七条 水源保护区所在地的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对水源保护工作的投入,确保管理工作正常进行。
第十八条 直接从水源保护区取水的单位和个人,除符合《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四条规定的情形外,应当依法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办《取水许可证》,并按规定缴纳水资源费。
第十九条 负责水源保护区监督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有关文件、证照、资料;
(二)要求被检查单位就执行本办法的有关问题作出说明;
(三)进入被检查单位的生产场所进行调查;
(四)责令被检查单位停止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履行法定义务。
第二十条 监督检查人员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当向被检查单位或者个人出示行政执法证件。
第二十一条 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配合水源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的监督检查,不得拒绝或者阻碍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职务。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在水源保护区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活动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拆除,恢复原状;逾期不拆除,不恢复原状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单位或个人承担,并可处一万元罚款。
第二十三条 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的,由市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处十万元罚款;逾期不拆除的,强制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处五十万元罚款,并可以责令停产整顿。
在水源保护区私设暗管排污的,由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处二万元罚款;逾期不拆除的,强制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处十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市环境保护部门可以提请市政府责令停产整顿。
第二十四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十万元罚款;并报经市政府批准,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一)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的;
(二)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的;
(三)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或者改建建设项目增加排污量的。
第二十五条 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或者组织进行旅游、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的,由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万元罚款。
个人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游泳、垂钓或者从事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的,由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五百元罚款。
第二十六条 在水源保护区内盗伐、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由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森林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在水源地保护区内擅自采矿,违反矿产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由市国土资源部门依法进行处理。
在水源保护区内违反农业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理。
在水源保护区内违反城乡建设、规划设计法律、法规的,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理。
第二十七条 对妨碍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履行公务和侮辱、殴打行政执法人员的,由水源保护区所在地的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理。
第二十八条 从事水源保护管理的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管理相对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白山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解释,由市水利局负责协调和组织实施。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白山市曲家营水库水源保护管理办法》(白山市人民政府1999年第25号令)同时废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旅游区(点)管理办法(试行)(草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民政府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旅游区(点)管理办法(试行)(草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规范旅游市场行为,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管理条例》,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办法。阿勒泰、塔城地区可参照执行。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旅游业,是指利用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游览、住宿、餐饮、交通、购物、文化娱乐等综合性服务的行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旅游资源,是指具有观赏和游览价值,可以为发展旅游业开发利用,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等。具体的讲,是指具有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旅游区(点)是指经县级以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成立,有统一管理机构,范围明确,具有参观、游览、度假、康乐、求知等功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设施的独立单位。包括旅游景区、景点、主题公园、度假区、保护区、风景区、森林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美术馆等。

   第四条 在自治州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从事旅游经营和管理,进行旅游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五条 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支持国内外的组织和个人多渠道投资开发旅游资源。

   第六条 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必须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自治州和县(市)人民政府应建立旅游区(点)发展协调制度,定期解决州、县(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及管理中重大问题,使旅游业与各相关行业协调发展。

   第七条 旅游区(点)规划得到审批后,根据规划划定的范围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在旅游区(点)周围设置界线标志。

   第二章: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八条 伊犁州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全州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实行统筹、协调,并牵头州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县、市人民政府,根据各自的职责依法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实施规划、监督和管理。州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和发展全州旅游业的总体规划,并按国家有关规定报批。凡列入州重点建设的旅游景区、景点规划,由州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报州人民政府审批。县、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城乡建设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国家级森林公园规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划和上级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本地区旅游发展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州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 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设施应当符合旅游区总体规划,依照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严格保护措施。

   第十条 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和旅游设施的建设,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在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后,报有关部门审核批准。

   第十一条 对旅游资源特点突出,旅游景点相对集中,开发、利用价值显著的区域申请设立旅游区的,应由州旅游管理部门依法审查后,报州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二条 新建、改建、扩建旅游景区、景点、度假村、游乐场(园)、主题公园、森林公园、高尔夫球场、度假别墅等旅游建设项目及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单位必须提交书面申请报告、编制旅游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旅游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设项目的选址、区域范围和功能划分;

   (二)建设项目的性质、建设规模、投资总额和资金筹措;

   (三)环境保护措施和环境容量分析,旅游区还应增加资源开发项目和人造景观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等内容;

   (四)基础设施配套;

   (五)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六)项目客源市场的定位和预期效益;

   (七)其他需要申报的事项。

   第十三条:州旅游部门在收到申请报告和旅游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应召集计委、规划、建设、土地、环抱、草原、林业等有关部门和旅游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县(市)人民政府对旅游建设项目进行初审。初审同意的,发给建设单位“旅游建设项目初审意见书”。

   第十四条:建设单位持“旅游建设项目初审意见书”,向有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州行政区域内的新建、改扩建旅游区(点)出具环境影响报告书,对旅游区(点)排放的污染物、垃圾等规定防治、管理措施,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征得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书面意见后,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准后,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

   第十六条 未经县、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草原风景区内建立永久性旅游区(点)、度假区、疗养院、道路和其它设施。根据国家或自治州计划确需建设的,建设单位应当征得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书面意见,持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批准文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征占用草原许可证手续。凡在草原风景区开办季节性旅游区(点),搭建临时度假区,以及开办与其相关的经营服务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事先向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征得书面意见,再向草原风景区所在地的县、市草原监理机构提出申请,经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在草原监理机构办理临时使用草原许可证。

   第十七条 未经州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用林地开展旅游经营服务活动。根据国家、自治州计划确需开发利用的,开发利用的建设、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当征得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意见,并向州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林地使用证,同时办理消防有关手续。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卫生防疫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州行政区域内的新建、改扩建旅游区(点)的选址,出具自然疫源性疾病检查、检验意见;对水体、水源地、垃圾处理、污染物排放等规定防治、保护管理措施,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并依照规定的程序征得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意见,报州卫生防疫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颁发“卫生许可证”。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经建设经营单位和个人取得上述行业和部门的相关许可证后,依照旅游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职责权限颁发“旅游业务经营许可证”,并实行旅游定点管理。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工商、税务行政主管部门,经建设经营单位和个人取得以上许可证后,依照有关规定颁发相关证照。

   第三章:保护

   第二十一条 保护旅游资源,人人有责。旅游区(点)经营单位和个人、旅游者必须爱护旅游区(点)的景物、林木、水源、草原、植被、设施和环境,遵守本办法。

   第二十二条 旅游区(点)经营单位和个人必须把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列为首要任务,配备必要的力量和设备,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认真落实保护责任。同时要搞好宣传工作,对景物、景点、景区要设立言简意赅的说明和醒目的保护标牌,其形式应因地制宜,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

   第二十三条 旅游区(点)经营单位和个人要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有关旅游区(点)植树绿化、封山育林、森林、草原防火、建筑、设施、设备安全、病虫害防治、水体、水源地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卫生防疫等法律法规,制定各项管理责任制,按照有关行业管理规定和旅游区(点)规划要求进行保护管理。

   第二十四条 旅游区(点)的林木、林地要严加保护,禁止砍伐、移植。旅游区(点)经营管理单位和个人应建立责任制度,落实林木、林地的保护措施,及时搞好防治病虫害、防火和预防风雪雷雨灾害工作。要切实保护好林木、林地的生息环境,严防游人、人工设施、施工活动、大气和水体污染对林木、林地的损害。

   第二十五条 旅游区(点)的水体、水源地要加强保护管理,制止可能导致的水体、水源地的污染、破坏活动和过度的利用。

   第二十六条 旅游区(点)的植被和草原生态环境要切实保护好,禁止规划外采挖药材、草皮、取土等活动。规划内挖草皮、取土和建设等活动,应在不破坏植被和草原的前提下,由所在地旅游管理部门监督实施。

   第二十七条 旅游区(点)的地貌必须严加保护,禁止规划外开山采石,挖沙取土等经营活动。旅游区(点)规划内建设工程必须就地取用的沙石料,应在不破坏地貌的前提下,由所在地旅游管理部门安排适当地点,限量采取。

   第二十八条 旅游区(点)经营单位和个人要严加维护旅游区(点)动物的栖息环境,禁止伤害和滥捕野生动物。旅游区(点)要办理野生动物观赏景点、设动物园的,须向州旅游区(点)发展协调小组办公室申请许可证。旅游区(点)经营单位和个人要宣传普及野生动物的生态知识和保护知识,形成爱护野生动物的良好风尚。

   第二十九条 旅游区(点)经营单位和个人要加强旅游区(点)的卫生防疫工作,严格按照国家、自治区有关部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规定执行,落实环境卫生保洁、病虫害杀灭、消毒设施完善、通风换气设备运行良好的责任制。宣传普及卫生防疫知识和预防知识。

   第三十条 旅游区(点)应保持原有的自然和历史风貌。禁止规划外大兴土木和大规模进行改变地貌和自然环境的活动,防止旅游区(点)的人工化和城市化倾向。

   第三十一条 各旅游区(点)必须遵循《伊犁哈萨克自治旅游区(点)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服从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落实各项保护责任制度和措施。

   第四章:规划

   第三十二条 旅游区(点)规划是切实地保护、合理地开发和科学地管理旅游区(点)的综合部署,经批准的规划是旅游区(点)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依据。

   第三十三条 旅游区(点)规划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管理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和要求进行编制。

   第三十四条 旅游区(点)规划应在州人民政府领导下,由各县(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编制。

   第三十五条 旅游区(点)规划文件的编制,应委托国内外有资质的规划、设计、科研单位协助进行。

   第三十六条 编制旅游区(点)规划首先要搞好对景区、景点资源的的多学科综合考察,收集完整的基础资料。

  旅游区(点)规划基础资料,由规划文件编制单位负责收集并充实完善。全部资料经整理后由旅游区(点)和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建档并永久保存。

   第三十七条 旅游区(点)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认真贯彻国家有关保护和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方针政策,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维护生态平衡,充分发挥旅游区(点)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促进各项事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充分认识资源的特点和价值,突出旅游区(点)特性和自然环境的主导作用。旅游区(点)要区别于城市公园,忌大搞“人工化”造景。

   (三)深入地调查研究,搞清旅游区(点)资源的历史和现状,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解决规划问题的工作方法。

   第三十八条 旅游区(点)的范围,应当根据景观完整,维护自然和历史风貌,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一定规,便于组织游览、管理和发展等需要,在规划中划定,在总体规划批准后确认生效。在旅游区(点)外围,根据保持景观特色,维护旅游区(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防止污染和控制建设活动等需要,在旅游区(点)规划中划定保护地带,景区、景点规划批准后,依据本办法规定的职责权限,应征得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书面意见后,由各级环境保护部门根据规划提出环境要求,由当地旅游和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监督实施。

   第三十九条 旅游区(点)规划的审批:

   (一)县、市级旅游区(点)规划,应征得州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计划委员会的书面意见后,由旅游区(点)所在县、市人民政府审批,报州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计划委员会备案。

   (二)自治州级旅游区(点)规划,由州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州人民政府审批。

   (三)自治区级旅游区(点)规划,应征得州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计划委员会的书面意见后,由旅游区(点)所在地、州人民政府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审批。

   (四)国家级旅游区(点)规划,由旅游区(点)所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征得州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计划委员会的书面意见后,报国家计委、旅游局审核,报国务院审批。

   第四十条 旅游区(点)规划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如确实需要对规划作重大修改或增建重大工程项目时,应征得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计划委员会的书面意见,报原受理审批的人民政府审批。

   第五章:建设

   第四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旅游区(点)内占用土地,建设房屋或其它工程等,应征得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按总体规划进行审查同意,出具书面意见,再按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要严格控制旅游区(点)的建设规模,旅游区(点)的土地和设施都应有偿使用。

   第四十二条 在本办法发布前,已经占用旅游区(点)的单位和个人,由管辖的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进行清理,区别情况,分别对待。凡属污染环境,破坏景观和自然风貌,严重妨碍游览活动的都要限期治理或逐步迁出;迁出前,不得新建、改扩建设施。旅游区(点)原有的有碍景观的工程设施,要按规划要求进行遮掩、改造或者拆除。

   第四十三条 在旅游区(点)及其外围保护带内不得建设工矿企业、站场、铁路、仓库、医院等同风景和游览无关或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单位和设施。按规划建设的各项设施,其布局、高度、体量、造型和色彩等,都必须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第四十四条 在游人集中的游览区和自然保护区内,除规划规定外,不得建设旅馆、招待所、休闲、疗养机构、管理机构、生活区以及其它大型工程等设施。

   第四十五条 旅游区(点)建设项目,特别是重要的工程项目,如大型水库、公路、缆车、索道等,其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设计任务书,在报请计划主管部门审批之前,应征得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书面意见。工程的初步设计由各级建设部门审批。旅游区(点)规划批准前,不得兴建建设项目。个别特需兴建的,其规模与选址必须经过可行性分析和技术论证,并征得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书面意见,报各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四十六条 在旅游区(点)及其外围保护带内的各项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景物及周围的林木、植被、水体、水源、地貌,不得造成污染和破坏。施工结束后,必须及时清理场地,进行绿化,恢复环境原貌。

   第四十七条 各县(市)旅游局应以规划为依据,积极组织各项设施的统一开发建设和管理。集中各个渠道的资金、技术,用于旅游区(点)维护和开发建设。任何建设项目,都不能违反规划,不得为了争取资金而迁就投资单位和个人的不合理要求。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四十八条 为切实保护各类旅游资源,促进有关事业协调发展,按照本办法规定的职责权限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成立统一管理机构,对设在旅游区(点)范围内的园林、文物、环保、卫生、农林、工交、商业、服务、治安等所有单位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各单位原有业务渠道和经费渠道不变。旅游区(点)内所有单位和个人,应遵守旅游区(点)规划,服从统一管理。

   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本办法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国债资金投入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的监督检查。

   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维护旅游者、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监督旅游经营者的服务质量,公开投诉电话,建立旅游投诉制度。对旅游者提出的投诉和赔偿要求,旅游经营者应当及时做出答复;受理投诉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有关部门应当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期限内做出答复。

   第五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本办法规定的职责权限对旅游区(点)实行定点管理和年检制度,并对其实行公告制度。公告包括开业公告、变更名称公告、变更经营范围公告、信誉等级公告、停业公告、吊销许可证公告等。

   第五十二条 本州对旅游区(点)实行标准化管理。州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管理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设施和服务标准,配合国家、自治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旅游区(点)评定等级,并颁发等级证书和标志牌。未评定等级的旅游区(点)不得使用有关等级的用语和标志。

   第五十三条 新建、改建、扩建旅游区(点)经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管理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对旅游者开放。

   第五十四条 旅游区(点)应当根据接待的需要,按照标准规定,设置停车场、公厕、环卫、通讯和安全保障等必要的配套服务设施。旅游区(点)的配套服务设施,应当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不得影响顷区、景容。

   第五十五条 旅游区内设有收费旅游点或者旅游项目的,应当分别设置单一门票,不得强行向旅游者兜售联票、套票。

   第五十六条 在旅游区(点)内或者周围,不得擅自摆摊、圈地、占点,妨碍旅游者观光、摄影;不得纠缠或者胁迫旅游者购买商品、接受有偿服务。

   第五十七条 旅游区(点)经营者必须遵守旅游安全的法规和规章制度,配备必要的旅游安全设施和设备。高空旅游设施和惊险旅游项目必须符合安全规定和要求。旅游经营者应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保障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发生旅游事故时,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和加强救护,并及时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应按规定及时处理。

   第五十八条 旅游区(点)经营者对车、船、缆车、索道、码头等交通设施、游览、娱乐活动器械、险要道路、繁忙道口、危险地段及水域或猛兽出没、有害生物生长地区要设置安全标志,做出防范说明。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区域,不得开展游览、娱乐活动。

   第五十九条 旅游项目的价格及收费,应符合政府价格管理部门的规定。旅游区(点)经营者必须公开服务项目和服务收费标准,实行明码标价;不得擅自提高属于政府价格管理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及旅游者约定的收费标准;不得进行不正当竞争和强卖商品;不得欺诈、勒索旅游者;不得强迫旅游者接受收费性服务项目。

   第六十条 旅游区(点)经营者必须依法经营,诚实信用,公平竞争,为旅游者提供良好服务。旅游经营者之间以及旅游经营者与旅游团体之间的业务联系(包括有偿中介活动),应当依法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等。

   第六十一条 旅游区(点)经营者要加强对经营服务行业的卫生管理,妥善处理生活、经营污水、垃圾等,不断改善环境卫生,加强监督检查,严禁随意排放和倾倒。对违反卫生、防疫管理规定的经营单位、个人及游人要严肃处理。

   第六十二条 旅游区(点)经营者应根据资源的特点,开展多种多样的参观、游览、娱乐和科学文化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介绍景区、景点的风貌,指导游览活动,提供服务。景区、景点的一切游览、娱乐活动都要讲求科学、文明,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排除低级、落后、迷信等不健康的活动。

   第六十三条 旅游区(点)经营者要做好文明游览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游人遵守公共秩序,爱护景区、景点各类资源、爱护公物,注重卫生。每个景区、景点都要制定注意事项并认真贯彻执行。

   第六十四条 旅游区(点)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档案制度,对景区、景点的历史沿革、资源状况、范围界线、生态环境、各项设施、建设活动、生产经营、游览接待等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研究,形成完整资料,妥善保存。

   第六十五条 旅游区(点)经营者应对其从业人员进行旅游职业道德教育和在职岗位专业培训,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对景区、景点导游、讲解人员实行资格认证制度。未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不得从事导游、讲解服务活动。

   第六十六条 旅游区(点)经营者应当接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行业管理。

   第六十七条 旅游区(点)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对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权检举、控告和起诉。

   第七章:旅游者

   第六十八条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六十九条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一)了解旅游产品、旅游服务质量的真实情况;(二)获得人身、财产的安全保障;(三)自主选择旅游经营者和旅游服务;(五)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受尊重;(六)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依法要求赔偿或投诉、起诉;(七)法律和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七十条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二)尊重旅游地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三)自觉保护旅游资源、环境和设施;(四)遵守旅游秩序和安全、卫生规定;(五)履行旅游合同或约定。第七十一条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以按照下列方式处理:(一)向损害其合法权益的旅游经营者要求赔偿,被要求赔偿的旅游经营者应当及时作出答复;(二)自旅游者合法权益被损害之日起3个月内,向损害其合法权益的旅游经营者所在地损害行为发生地或损害结果发生地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机关投诉,受理旅游者投诉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质量监督机关,应自收到投诉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三)向工商、公安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执法机关检举、控告或向人民法院起诉。





关于印发《融资租赁船舶出口退税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融资租赁船舶出口退税管理办法》的通知

国税发[2010]52号


津市国家税务局:  
  为开展融资租赁船舶出口退税试点工作,根据《财政部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天津市开展融资租赁船舶出口退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0]24号),税务总局制定了《融资租赁船舶出口退税管理办法》,现印发你局,请遵照执行。
  你局要做好政策的宣传辅导工作,并及时向税务总局(货物和劳务税司)反馈试点工作中的问题。

  附件:融资租赁出口船舶分批退税申报表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一○年五月十八日

融资租赁船舶出口退税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财政部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天津市开展融资租赁船舶出口退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0〕24号)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主管融资租赁船舶出口企业的国家税务局负责融资租赁船舶出口退税的认定、审核、审批及核销等管理工作。  
第三条 融资租赁船舶享受出口退税的范围、条件和具体计算办法按照财税〔2010〕24号文件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 认定管理

第四条 从事融资租赁船舶出口的企业,应在首份《融资租赁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除提供办理出口退(免)税认定所需要的资料外,还应持以下资料办理融资租赁出口船舶退税认定手续:  
(一)从事融资租赁业务资质证明;  
(二)融资租赁合同(有法律效力的中文版);  
(三)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五条 开展融资租赁船舶出口的企业发生解散、破产、撤销以及其他依法应终止业务的,应持相关证件、资料向其主管退税的税务机关办理注销认定手续。已办理融资租赁船舶出口退税认定的企业,其认定内容发生变化的,须自有关管理机关批准变更之日起30日内,持相关证件、资料向其主管退税税务机关办理变更认定手续。

第三章 申报、审核及核销管理

第六条 采取先期留购方式的,融资租赁企业应于每季度终了的15日内按季单独申报退税;采取后期留购方式的,融资租赁企业应于船舶过户手续办理完结之日起90日内一次性单独申报退税。不同《融资租赁合同》项下的租赁船舶应分开独立申报。  
第七条 融资租赁出口船舶企业申报退税时,需使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出口退税申报系统,报送有关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表。  
第八条 采取先期留购方式分批退税的,融资租赁企业首批申报《融资租赁合同》项下出口船舶退税时,除报送有关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表以外,还应报送《融资租赁出口船舶分批退税申报表》(见附件),从第二批申报开始,只报送《融资租赁出口船舶分批退税申报表》,同时附送以下资料:  
(一)首批申报  
1.《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  
2.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
3.消费税税收(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出口消费税应税船舶提供);
4.与境外承租人签订的《融资租赁合同》;  
5.收取租金时开具的发票;  
6.承租企业支付外汇汇款收账通知;  
7.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二)第二批及以后批次申报  
1.收取租金时开具的发票;  
2.承租企业支付外汇汇款收账通知;  
3.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九条 采取后期留购方式一次性退税的,附送以下资料:
(一)《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退税专用);  
(二)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  
(三)消费税税收(出口货物专用)缴款书(出口消费税应税船舶提供);  
(四)与境外承租人签订的《融资租赁合同》;  
(五)融资租赁企业开具的该租赁船舶的销售发票;
(六)所有权转移证书以及海事局出具的该租赁船舶的过户手续;  
(七)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十条 对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融资租赁船舶出口企业,主管退税税务机关须在增值税专用发票稽核信息核对无误的情况下,办理退税。对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融资租赁船舶出口企业,主管退税税务机关须进行发函调查,在确认发票真实、发票所列船舶已按照规定申报纳税后,方可办理退税。  
第十一条 主管退税税务机关应通过出口退税审核系统受理企业申报,并按照财税〔2010〕24号中规定的计算方法审核、审批融资租赁出口船舶退税。  
第十二条 凡采取先期留购方式实行分批退税的,租赁期满后,融资租赁企业于 90日内,持以下资料向主管退税税务机关办理退税核销手续:  
(一)开具的租赁船舶销售发票; 
(二)所有权转移证书以及海事局出具的该租赁船舶的过户手续;  
(三)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第十三条 对于逾期未办理退税核销手续以及核销资料不齐备的,主管退税的税务机关应追缴已退税款。  
第十四条 对承租期未满而发生退租的,主管税务机关应追缴已退税款,同时按当期活期存款利率收取利息。收取利息的计息期间由税款退付转讫之日起到补缴税款入库之日止。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对融资租赁船舶出口企业采取假冒退税资格、伪造《融资租赁合同》、提供虚假退税申报资料等手段骗取退税款的,按照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从2010年4月1日起执行。





附件:融资租赁出口船舶分批退税申报表
http://www.chinatax.gov.cn/n8136506/n8136593/n8137537/n8138502/n9714279.files/n9714278.rar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